前瞻产业研究院发布的《2013-2017年中国离合器制造行业产销需求与投资预测分析报告》显示,现阶段我国新能源汽车市场新能源公交比新能源乘用车更易推广。尤其在国内城镇化仍在持续推进,国家大力发展公共交通的背景下,主要的原因有以下几点:
新能源公交较高的成本可以通过长期运营收回。根据测算,新能源公交,无论是插电式混合动力还是传统混合动力,通过8年左右的运行,每年可以节约5万以上的燃油费用,可以完全实现全生命周期的成本的降低,对于各方都是有利的。
充电设施易于解决。公交车可以建设集中的充电场所,同时固定的运行线路也保证了不会出缺电问题。而中国因为人口和住宅密度较高,私人充电设施的解决一直是新能源汽车大范围推广的主要问题之一。
公交车对于质量敏感度没有私人领域高。公交车可以雇佣专业人员进行定期维护和维修,同时对于故障率有一定的容忍度。私人领域如果多次发生路上抛锚或者安全事故,则完全无法获得消费者的信赖从而进一步扩大市场。
新能源汽车补贴
政府对于新能源汽车的诉求要强于个人。新能源主要起到环保的作用,节能的作用因为电池和电机成本较高,并不明显。政府对于环保的诉求要远强于个人,所以依靠政府买单的新能源公交更能满足政府的需求。现阶段我国新能源公交市场的主力依然是混合动力公交车,对离合器依然存在着配套需求,只有在纯电动乘用车在民用市场得到大规模普及时,那么离合器的配套市场或许面临被替代的境地了。
2月25日,《第五批上海市私人购买新能源汽车补贴试点车型产品信息的通知》公布,一改此前目录仅涉及纯电动车型的惯例,新增了插电式车型;2月26日,北京再度传来利好。是日,北京市经信委发布了首批《北京市新能源汽车目录》,入围企业共5家,分别为江淮汽车、北京汽车、比亚迪、华晨宝马和长安汽车。其中,北汽E150、比亚迪E6两款纯电动车型已完成验证测试,成为首批示范推广车型。北京市科委新能源与新材料处处长许心超甚至公开表态称,北京市将对所有优秀的新能源汽车企业开放标准和审核过程,并宣布在今年6月份和9月份将公布第二批和第三批的产品目录。
北京、上海在新能源汽车示范上不约而同的开放之举使得关于电动车“坚冰”开始融化的讨论日趋热烈。而由于北京、上海两大牌照资源紧缺城市对电动车牌照的特殊政策,也使得私人消费市场对电动车的兴趣大大提升。以北京市为例,在2014年第一次小客车购车指标摇号中,申请购买新能源汽车的消费者就达到了1428人。
诸多利好频传,资本市场上以比亚迪(002594.SZ)、江淮(600418.SH)等为首的电动车企业的个股全线飘红。以比亚迪为例,26日当天其A股涨停,H股股价亦飙升超过9%。对此,比亚迪财经办公关总监张小锐在接受华夏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北京和上海对比亚迪等企业打开大门,这对整个电动车行业都是一个十分明显的利好,作为企业而言我们十分兴奋。而上海和北京所产生的示范作用是否能带动全国其他城市的陆续放开,比亚迪亦十分期待。”
华融证券分析师赵宇在接受华夏时报记者采访时分析表示,今年新能源汽车将迎来一个拐点,而地方保护松动也将成为一种趋势,“预计未来会有更多的城市放开补贴限制,技术和资本的力量将开始发挥更大作用,新能源汽车行业的发展使新一轮的格局有望逐步形成。”
分析人士认为,北京、上海相继放开新能源汽车产品准入目录是因为2013年国家出台的新能源补贴政策明确要求示范城市或区域推广应用的车辆中外地品牌数量不得低于30%的规定正在逐渐发挥作用。
此前,新能源汽车的发展政策一直“只闻其声,不见其人”,鼓励新能源汽车发展的利好政策并不少,但实际收效甚微。从今年年初开始,国家高层领导频频到访新能源汽车企业,为新能源汽车发展带来积极信号的同时,亦敦促了新能源汽车发展相关政策落地效果的发挥。
首先,财政部于2月8日发布的第二批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城市名单便是最为明显的迹象。此次名单的宣布使得目前新能源汽车推广范围覆盖到40个城市或地区,新能源汽车市场发展的有效半径正在越来越大;随后,财政部、科技部、工信部和发改委四部门联合发布《进一步做好新能源车推广应用工作的通知》,对新能源汽车补贴标准进行调整,正式宣布以“淘汰式”的方式促进新能源汽车的发展。赵宇认为,相比于过去“雷声大,雨点小”的政策,当下的新能源政策开始更为关注落地的实际效果,“相信未来关于支持新能源汽车发展的政策会越来越系统且实用。”
而在此次一年一度的两会中,关于新能源汽车的提案也集中体现了在政策层面高屋建瓴式的思考。政协委员、中国汽车工业工程公司副总经理柳崇禧在两会的提案中呼吁:在政策层面需要给新能源汽车“解绑”。柳崇禧认为,目前在新能源汽车示范推广环节存在地方保护主义现象,打破新能源示范推广环节的地方保护主义,创新和探讨新能源汽车新的商业模式是当务之急;全国人大代表、清华大学教授蔡继明建议,发展电动汽车要走“低成本、车电分离、性价比高”的路线,要降低电动汽车研发资质的门槛,让大量有创新能力的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获得研发电动汽车的资质。
种种迹象表明,一直牢不可破的电动车地方保护外衣正在撕去,新能源汽车发展或将迎来真正的拐点。
(责任编辑:编辑J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