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划建设城市快速公交(BRT)系统和1.5环;打通17条断头路,改善交通微循环;5年内累计新增停车泊位8万个以上……昨日,贵阳市召开新闻发布会,综合此前广泛征集的意见建议19841条次,以及交通治堵问卷调查4.7万份,经相关部门专题研究后,公布了初步形成的《贵阳市中心城区畅通工程二期实施方案》(以下简称《方案》)。 《方案》通过老城核心区功能疏减及城市功能布局调整减少小汽车出行对道路资源的占用;通过高效完善的城市公交系统解决市民出行,吸引分流小汽车交通;通过一环外交通疏解能力的提升以及一环内交通微循环的改善总体提高道路资源供给水平;通过科学合理的交通组织管理不断提高道路使用效率,完善缓堵保畅工作机制。力争用5年时间,确保城市交通健康有序发展。据了解,在进一步征求市民意见后,该方案将按步骤全面落实。 1 调整城市功能布局: 疏解老城区压力,268处功能区迁至外围组团 按照“疏老城、建新城”城市总体发展战略,将全面加快对老城区居住、行政办公、高校、市场和工业五大传统功能的疏解,力争利用5年左右的时间,完成老城区行政办公58处、高校26处、市场162处、工业22处迁至规划的外围组团,引导鼓励一批省、市级医院和中小学在外围组团设置分院和分校,带动人口疏散和功能疏解。 老城区规划人口由150万人下降至110万人左右,核心区人口由54万人下降至30万人左右;老城核心区平均容积率由现状3.68下降至3.38;老城区平均建筑密度由现状28.33%下降至23.33%,老城核心区由现状42.6%下降至33.0%;老城区人口密度由2.2万人/平方公里下降至1.6万人/平方公里,老城核心区人口密度由5.1万人/平方公里下降至2.9万人/平方公里。 解读:交通拥堵问题的产生贯穿城市规划、城市建设、城市管理和交通管理各个环节。规划引领、项目设计对于全面、系统治理城市交通问题,确保城市交通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城市规划布局决定了城市总体交通格局,合理布局将有效减少市民每天出行距离,从而在源头上减少出行时间,降低对道路交通有限资源的占用,是城市“强身健体”的重要体现。 2 建设“公交都市”: 每年新增公交线路20条以上,建设7个综合交通枢纽 为建设“公交都市”,全面系统实施城市公交优先发展战略,在老城区外围花溪区、白云区等各组团之间形成大运量、高速度、公交化的快速环线,2015年底西南环线建成通车。 加快轨道交通建设,2017年初轨道交通一号线建成通车;2014年下半年启动轨道交通二号线建设,同步实施轨道车站周边综合开发服务设施,力争2018年建成通车。 规划建设城市快速公交(BRT)系统,有效连接外围组团跟中心城区缓解向心交通压力,每年新增公交线路20条以上,新增200至300台舒适型公交车,推进城乡公交一体化。同时,建设金竹、黑石头、红岩、将军山4座公交停保场,将原老城区内公交停保场逐步外迁;大力推进区域性公交总站、小区公交首末站以及公交港湾站的建设;推行公交定制服务。 结合城市主要交通集散地分布,龙洞堡机场、火车北站、贵阳火车站、火车东站、长途客运西站、长途客运南站等处规划建设七个综合交通枢纽。 大力实施公交路权优先。在一环内利用单向循环线路、一环等道路大力实施公交专用道和港湾式停靠站建设,科学合理确定公交车辆在道路断面、路口信号等方面享有的优先权。 建立公交发展保障机制。积极落实公交优先政策,充分保证公交发展资金。应将城市公交建设纳入公共财政预算体系,设立公共交通发展基金,用于城市公共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建立公交企业政策性亏损长效补贴机制。 解读:纵观走出交通拥堵困境的城市,城市公交分担率普遍达到70%至80左右(香港达到90%以上),在目前贵阳市城市总体路网骨架及城市空间拓展基本确定的情况下,全力发展城市公交已成为改善城市交通的首要任务,成为中心城区畅通全面纵深推进的核心内容。保证公交线网及时覆盖、公交服务及时跟进,一方面避免新增的有限道路资源在短时间内大幅度增加的社会车流所占用,形成新的堵点,另一方面通过公共交通建设引领城市开发建设(TOD模式),加快推进城市建设,同时有效缓解目前大型居住社区居民的进出交通问题。 3 完善道路基础设施: 建1.5环,打通17条断头路,5年内新增停车位 8万个以上 为完善道路交通基础设施,调整优化后的二环线由西二环、南二环、西南环线、龙水路、汤粑关路(远期新建兴业北路替代)、东北绕城环线、北二环延伸段、北二环形成合围,全长55公里。 同时,还将规划建设1.5环。1.5环是在一环与二环之间增加一条快速环线通道,由原东二环(已建)-朝阳洞路(部分已建)-贵黄路(改建)–黔春大道(新建)-南垭路(新建)形成合围。全长29公里,改建道路3.3公里,新建道路10.4公里,双向6车道,全程不设置红绿灯,采用互通式立交与周边路网互联互通,设计时速60公里/小时。 按照“跳出一环解决一环内问题”的基本思路,增加一环外围分流道路,减少入城交通的同时,增加一环周边区域(如宅吉小区)对外联络通道,针对性地解决一环周边的交通拥堵问题和居民出行问题。例如,一环周边的宅吉小区,以前的进城通道主要是盐务街,二环开通以后,南垭路就能有效地解决对外连通路少的问题。 此外,在1环、1.5环、2环之间实现18条主要通道联络,其中已建11条,在建1条,改建1条(汤粑关路),新建5条。有针对性地对一环线上交通堵点及平面交叉路口(师大交叉口、东山路交叉口等)进行升级改造,并将南衡街、芦花巷、箭道街等17条断头路打通,通过单行线单行交通的组织方式,让次干道支路的交通用能有一个大幅度的提升,能够让主干道的交通压力相对疏减。 加强停车场建设,5年内累计新增停车泊位8万个以上。以“小而多”的机械式立体停车场为主,依托轨道、1.5环快速公交、BRT射线,在老城区东、西、南、北四个进口通道各设一处大型“P+R”停车场,促进小汽车—公交换乘交通模式的推广。 解读:老城区建设重点是补齐旧账,提升一环线交通干道功能,贯通城市次干道,如飞山街向西延伸接新建路,省府路、永乐路向东延伸接宝山路,通过实施单向交通组织,在老城区北部形成横穿老城区东西向的单循环通道,提高现有次干道利用效率;改善老城区人行交通环境,重点是为逐步建立老城区“公交加步行”的交通主导模式打好基础;老城区外围的建设重点是通过1.5环及联络通道建设加密路网,提高外围路网综合利用效率;通过各区域路网系统规划建设尽量避免沿主干道沿线开发,避免由此造成的道路沿线集散交通与主干道上穿过性交通相互干扰;有针对性地增加现有大型居住小区增加对外交通联络通道,避免交通矛盾相对集中。 4 提升交通管理水平: 考虑以家庭为单位申请摇号,电动自行车实行区域号牌制度 为全面提高城市交通管理水平,将逐步建立完善交通管理相关政策和规范。包括修订《贵阳市小客车号牌管理暂行规定》、《贵阳市停车场管理办法》、《贵阳市摩托车、残专车管理办法》,制定《贵阳市道路施工交通组织规范》,编制《贵阳市道路交通管理设施规范化设置标准》、《贵阳市新建道路交通设计指南》以及《交通拥堵现场处置规范》等。 为不断优化调整小客车摇号上牌政策,充分考虑以家庭为单位、部分拍卖、继续加大对企业支持力度等,形成结构合理,方式多样,群众满意的新模式。 电动自行车实行区域号牌制度,渣土运输实行市场准入制度,源头完善监管平台。 结合空气环境治理,扩大环保限行范围,提高机动车入户的环保标准。实施蓝天守护计划,加快老旧车辆淘汰更新,扩大对黄标车限行范围。 进一步细化对市区停车场的管理,优化停车场设置,规范经营管理、明确收益分配,完善管理机制。重点针对老城区大部分市民夜间停车的刚性需求,整合有限停车资源,通过停车产业化经营管理模式,提高车位利用效率,加强对占道停车的监管,加快实施停车诱导系统建设。 提高城市交通信息化管理水平,优化交通组织管理,全力保障轨道交通等重大建设项目老城区施工期间城市交通基本运转,不断整顿规范交通秩序,有效避免越堵越乱、越乱越堵现象发生;全面提高应急处置能力,有效减少由于交通事故等造成偶发性拥堵;加强对道路交通基础信息的收集、分析、研判,为城市规划、建设提供决策参考。 解读:限牌和限号的“双限”方式治理交通,为实施交通治本之策赢得了时间,对于缓解城市交通拥堵意义重大,关键是要与时俱进,对政策措施不断优化调整。针对轨道交通建设、重要路口改造等重大建设项目施工期间交通矛盾,针对交通压力总体上升,全力以赴,保证重大建设项目顺利实施,保证城市交通稳定运行,保障城市公共交通正常通行,保证有限道路资源有效利用。 (责任编辑:编辑J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