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3日,在成都首个投入使用的电动汽车充电站—国家电网成都市石羊充换电站内,一辆辆浅绿色的电动公交车陆续进站充电。在其后面的一个小房子里,来自日本的专家正在对4个机器人进行调试,180组电动汽车电源在传输带上将充满电的送到机器人手上,不到8分钟,机器人就能完成对整个电动汽车电池的更换。 “这是我省首个电动汽车换电模式,从去年开始建设调试,将于3月底投入使用。”川电新能源电动汽车服务公司党委书记黄旭阳说。 从2010年首座充电站建成投运,3年多来,成都已在主城区及温江、龙泉驿等郊区县建成14个充电站、201套直流充电桩,679个分布式交流充电桩,每天能为804台大型电动公交车和2800余辆小型电动汽车提供充电服务,成都三环内电动汽车充换电“十分钟圈”已初步形成。 利好不断 政策春风频吹 未来两年,超过5000辆新能源汽车将走上成都街头。 2013年11月,成都位列新一轮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城市名单,按照要求,超过5000辆电动汽车将上路运行,这需进一步加强建设配套电动汽车充换电服务网络。 “我们正在按照按需建设、适度超前的原则在规划和建设电动汽车充换电站,”成都电动汽车服务公司经理李锦帆透露,目前成都的充换电网络已经覆盖了东边、南边和北边,投资也已接近5亿元,“但西边是空白的短板,我们正在和成都公交集团商谈,力争在改造的金沙公交车站旁新增设一个点。” 政策春风也频吹。近日发布的《成都市大气污染防治行动方案(2014-2017)》中提出的40条防治措施中,提出鼓励将发展新能源机动车,规划建设全市电动汽车充电设施网络。鼓励在公交出租、公务车、专用车等公共服务领域和私家车领域使用新能源汽车。提高新能源和清洁燃料公交车的使用比例。“今年特斯拉、宝马以及大众等品牌的电动汽车都将陆续抢滩国内,这会带来一轮电动汽车消费的浪潮,也会相应提速相关基础设施跟进建设的步伐。”业内人士分析。 目前,成都在电动汽车充换电上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2012年底,随着“十城千辆”示范推广工程的收官,成都市电动公交示范线路已由2012年的28条增至44条,且分批有序投入纯电动公交车、增程式电动公交车、环卫、绿化、城管等电动示范专用车和纯电动出租车1030辆。成都市供电公司相关负责人表示,随着电动汽车车辆的增多,去年10月,成都地区电动汽车充电电量就累计突破了1000万千瓦时,领跑西部,在全国也名列前三。 不仅如此,成都供电公司还在对电动汽车进行大数据挖掘。在李锦帆的笔记本上,有一个管理电动汽车的“秘密武器”,目前已投入运行的几百台公交车的运行情况、充换电设施的使用情况等每隔几分钟就实时变动,“这一数据平台是经过3年的攻关研究,通过科技部验收并获得国家发明创造专利,在全国都是领先水平,我们现在和成都市交委、成都市公交集团等共享这一数据库,为未来电动汽车增多后合理调度、科学规划、应急救援、增值服务等提供平台。”李锦帆说。 电池续航 市场化难题需破解 电动汽车驶进“快车道”,仍有一系列难题需破解。 省电力公司总经理王抒祥认为,四川地处内陆,特殊的盆地和平原地形、静风气候,污染气体难以消散,加剧了汽车尾气对城市大气环境的恶化影响。同时,我省拥有丰富的水电清洁资源,如果能将一定规模的电动汽车动力蓄电池集中在用电低谷时段充电,可有效提高水电资源利用效率,也实现了电动汽车能源消费从源头到使用终端真正的零排放。 省发展改革委巡视员漆先望也认为,以电代油发展电动汽车,不仅显著减少对进口石油的依赖,还有利于保护生态环境,“但在实施过程中却因为电池售价高、充电时间长等一系列因素的制约,电动汽车的普及举步维艰。”“目前电动汽车在私人领域推广的最大掣肘在于电池的续航能力不足,”业内人士表示需整合国内科研机构、企业以及高校的产、学、研的优势资源,尽快突破关键技术,降低电动汽车购置及使用成本,提高车辆、动力电池安全性和实用化程度,激发市场信心。 王抒祥建议要加快推动充换电设施的建设运营,试点城市需要把充换电设施纳入城市统一规划,适度超前布局,加大设施投入力度,打造配套基础设施服务网络,明确充换电设施土地使用办法,按照公用和专用性质,细化其土地划拨、出让、租赁等管理办法,尽快制定出台充换电服务收费标准,以及税收、投融资扶持等相关政策,鼓励社会多方参与,逐步实现充电设施建设和运营的市场化、社会化。“地方政府可以进一步细化电动汽车购买者、使用者的鼓励政策,确保落实。针对大型公交车、出租车、市政用车、私人用车等,制定相应的行动方案和支持政策,激发企业和个人积极性。例如:鼓励社会有意向企业参与电动出租车运营,降低门槛,延长经营期限,提供运营补贴;加大电动汽车购车补贴;电动汽车不参与摇号、限行;减免车辆购置税、地方性税费等。”王抒祥建议。 (责任编辑:编辑J1) |